《数据库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是一门非计算机专业公选课。该课程主要学习数据库系统的概念设计、物理设计和实际应用,同时也针对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各类实操练习,培养同学在数据库方面的理论、设计和应用能力。
三、课程目标
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培养的特点,此课程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掌握关系型数据库的特点,掌握概念设计的方法并能对简单问题进行概念设计,掌握概念模型向关系模型转换的方法,掌握关系模型向数据库的转换方法,掌握数据库的范式概念,掌握数据库的概念和数据库构成的各类要素,掌握数据表的特点和数据表设计的方法,掌握各类数据类型的特点和数据类型及其格式限定的设置方法,掌握查询的概念和各类查询的设计方法,掌握SQL基本语句及其查询的设计方法,掌握基本窗体和报表的设计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数据库设计与使用的基本过程。能将问题调查转换为概念模型并转换为关系模型,也能将关系模型转换为具体系统的数据库,并将其转换为所有的设计细节。同时,也能对简单的设计错误进行分析和排除。能在数据库、查询和应用三者之间进行资源和性能进行初步的平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数据库设计是信息化的重要的基础环节,对数据库的设计要受到应用方式、数据库平台、开发平台、应用平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要反复调查、分析、讨论、调整,还要充分考虑业务的扩展和未来技术升级的要求。因此在数据库的学习中要培养缜密的思维、开阔的眼界和包容的精神,摒弃封闭的思想和偏见,才能设计出生命力长远的数据库。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的先修课程为:计算机文化。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
   吴靖,《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
   金鑫,《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指导与习题》,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
2.参考书:
David M.Kroenke,《数据库原理》(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
赵明砚,《数据库原理与开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8
六、课程进度表
表1  理论教学进程表
    
        
            | 周 次 | 教学主题 | 要点与重点 | 要求 | 学时 | 
        
            | 1 | 数据库系统概述 | 数据库的概念、特点、发展 | 掌握数据库的概念及其特点 | 2 | 
        
            | 2-5 | 关系模型和关系数据库 | 数据模型、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 关系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规范化 E-R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 根据问题建立E-R图,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能对关系数据库进行规范化 | 8 | 
        
            | 6 | Access概述 | Access的基本环境和基本功能 | 掌握Access的基本环境和基本功能 | 2 | 
        
            | 7-10 | 数据库与表 | 在Access环境下建立数据库和表 | 在Access环境下建立数据库和表、设置主键、设置数据类型、建立表之间的关系、数据格式的限定,能够对表输入数据 | 8 | 
        
            | 11-12 | 查询 | 数据查询操作 | 能在查询设计器下设计各类简单查询,能对数据进行排序 | 4 | 
        
            | 13-15 |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介绍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设计和使用 | 能用SQL语句设计简单查询 | 6 | 
        
            | 16 | 窗体与报表 | 窗体设计、报表设计 | 能设计简单的窗体与报表 | 2 | 
    
 
七、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分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训两部分。其中,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和示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同时也将讲与练相结合,加强分析、设计技巧的掌握。实训部分主要针对ACCESS系统数据库的设计细节和查询及窗体部分进行加强。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数据库及其应用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只有面向问题、面向应用才能体会到实际开发环境的复杂性,才能对一些技术细节问题的处理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掌握其中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技巧。因此要加强练习和实训环节,同时也鼓励同学多多在网上搜寻类似的数据库开发案例,才能对数据库本身有更深的认识。
2.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为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按约1:1的比例配比课外学时(预习、复习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课外每周必须耗费的最少时间为3小时,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最少时间为6小时。
3.学生的上课、实验、讨论、答疑、提交作业(论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的等方面的要求
课前预习,坚持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参与教学互动,主动与老师探讨问题;课后认真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勤于动脑动笔,认真演算习题,培养自己的分析和计算能力;必须参加实验课,亲自动手独立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并提交合格的实验报告。
4.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要求
依照按学校规定,课程结束前1-2周内,按照学校统一安排,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回答调查问卷,实事求是地对本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学生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
九、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 考核内容 | 评价标准及要求 | 权重 | 
        
            | 到堂情况 | 按规定到堂 | 10% | 
        
            | 课堂讨论 | 评价标准:积极参与讨论发言,另外,提问/发表看法/不同意见——都视为讨论 要求:言之有物,不求完美,但视角独特 | 5% | 
        
            | 完成作业 | 评价标准:各题都完成,且详尽准确,字迹工整 要求:准确灵活地应用知识,独立完成 | 5% | 
        
            | 实验(实训) | 评价标准:调查方法规范,文档结构合理内容充实,分析到位,设计合理,能与具体的平台结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要求:方法正确、思路合理,方案有特色 | 10% | 
        
            | 单元测试 |   |   | 
        
            | 期末考核 | 评价标准:标准答案 | 70% | 
        
            | 期末考试方式 | 开卷□     闭卷√   课程论文□    实操□ | 
    
 
十、院(系、部)教学委员会审查意见
    
        
            |     我院(系、部)教学委员会已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审查,同意执行。     院(系、部)教学委员会主任签名:田君          日期: 2015  年 9 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