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Design Basis》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200字)
本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课程主要学习工业设计过程中基础的设计表现技能,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最终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表达设计构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表现对象的空间尺度感、比例、美感以及表现图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能选择最适合的设计表现手段展示设计作品,为完成设计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目标:本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是为设计类专业打基础的重要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设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设计速写、图案、字体等方面的应用,加强其设计综合应用能力,并使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运用到专业设计之中,从而具有工业设计师的基本创新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由浅入深的设计基础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与设计息息相关的专业基本规律,通过讲授基础原理并结合实际练习操作及相关训练从而达到掌握设计基础实践操作的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结合设计实际应用情况,强调设计基础内容在学生学习设计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关注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激发对专业的学习欲望,提高设计意识与素养,掌握专业知识学习的基本原理及一般方法,以适应时代对大学生的创新要求。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工业设计的专业课程。要在学生完成《素描》、《工业设计概论》等基础课程上再学习。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参考书:
卢少夫 《平面构成》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年
杜  娟 《平面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年
钟蜀珩 《色彩构成》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5年
于国瑞 《色彩构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六、课程进度表
    
        
            | 周次 | 章节 | 教学主题 | 学时 | 
        
            | 3 | 设计基础导论 | 设计基础课程的具体内容 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 | 3 | 
        
            | 3 | 平面构成1 | 平面构成的发展 | 3 | 
        
            | 4 | 平面构成2 | 平面构成的发展 | 3 | 
        
            | 4 | 平面构成3 | 平面构成要素 | 3 | 
        
            | 5 | 平面构成4 | 元素应用 | 3 | 
        
            | 5 | 平面构成5 | 简述构图 | 3 | 
        
            | 6 | 平面构成6 | 重复构成 | 3 | 
        
            | 6 | 平面构成7 | 近似构成 | 3 | 
        
            | 7 | 平面构成8 | 渐变构成 | 3 | 
        
            | 7 | 平面构成9 | 发射构成 | 3 | 
        
            | 8 | 平面构成10 | 特异构成 | 3 | 
        
            | 8 | 平面构成11 | 对比构成 | 3 | 
        
            | 9 | 平面构成12 | 肌理构成 | 3 | 
        
            | 9 | 平面构成13 | 作业评讲 | 3 | 
        
            | 10 | 色彩构成1 | 关于色彩构成 | 3 | 
        
            | 10 | 色彩构成2 | 色彩原理 | 3 | 
        
            | 11 | 色彩构成3 | 色彩属性 | 3 | 
        
            | 11 | 色彩构成4 | 色彩对比 | 3 | 
        
            | 12 | 色彩构成5 | 色彩对比 | 3 | 
        
            | 12 | 色彩构成6 | 色彩心理 | 3 | 
        
            | 13 | 色彩构成7 | 色彩归纳 | 3 | 
        
            | 13 | 色彩构成8 | 色彩解构 | 3 | 
        
            | 14 | 色彩构成9 | 色彩应用 | 3 | 
        
            | 14 | 色彩构成10 | 色彩、立体、空间 | 3 | 
        
            | 15 | 色彩构成11 | 配色 | 3 | 
        
            | 15 | 色彩构成12 | 色彩肌理 | 3 | 
        
            | 16 | 色彩构成13 | 色彩肌理 | 3 | 
        
            | 16 | 色彩构成14 | 作业评讲 | 3 | 
        
            |   | 合计 | 80 | 
    
 
 
七、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强化对实践案例的评讲。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教学等形式进行。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信息较少、实践性强、理论抽象、应用性特点突出。因此,学习时要先理解原理,更重要的是了解原理指导下的设计基础相关规律及应用中的特点,例如包括速写的规律、构图的规律等方面,以达到事半功倍。学习中要注重于关注思考方式、理解与运用,并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与综合应用。要重视实践环节,认真完成作业。
2、学生必须阅读的论著,建议学生阅读的论著。
鲁晓波 赵超 《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
3、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为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课外学时(主要是实践练习环节)须耗费的最少时间为2小时,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最少时间为3.5小时。
4、学生的上课、实验、讨论、答疑、提交作业(论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的等方面的要求。
本课程教学以实践为主,通过大量的课堂及课后图纸绘制引导学生在设计表现中从基本的布局、基本形入门,逐步过渡到整体产品,甚至较大场景的环境空间的表现,并通过完成课题制作达到掌握如何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进行设计表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在训练环节要积极结合规律投射到训练中。从阶段性的练习到最终的综合表现都需要发挥对设计基础的综合掌握能力。
5、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要求。
课程结束前1-2周内,按照学校统一安排,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回答调查问卷,实事求是地对本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学生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九、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 考核内容 | 评价标准 | 权重 | 
        
            | 到堂情况 | 考勤情况 | 5% | 
        
            | 课堂讨论 | 回答问题次数及情况 | 5% | 
        
            | 完成作业 | 考察提交作业次数及质量 | 30% | 
        
            | 期末考核 | 综合练习 | 60% | 
        
            | 考试方式 | 开卷□     闭卷□   课程论文□    实操■ | 
    
 
十、院(系)教学委员会审查意见
    
        
            |     我院(系)教学委员会已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审查,同意执行。 院(系)教学委员会主任签名: 田君             日期:    2015    年   3   月   1 日   | 
    
 
九、学生反馈信息
 
————————————学生沿此线剪下交任课教师——————————————
 
    
        
            |     我已经阅读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理解并同意大纲中列示的要求。   学生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