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学 
				 | 
					课程类别:选修课   
				 | 
		
			| 
					学时/学分:32/2 
				 | 
					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 
				 | 
		
			| 
					授课时间:星期二,3,4; 
				 | 
					授课地点:7B201 
				 | 
		
			| 
					任课教师姓名:胡开顺 
				 | 
					职称:副教授 
				 | 
		
			| 
					所属院(系):3308维多利亚线路检测中心 
				 | 
		
			| 
					联系电话:13686650260 
				 | 
					Email:huks@dgut.edu.cn 
				 | 
		
			|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2B402, 1.每次上课的课前、课间和课后,采用一对一的问答方式;2. 在期中和期末安排集中答疑,地点在12B402;3.每次发放作业或上练习、讨论课时,采用集中讲解方式;4.通过电子邮件与电话等联系方式答疑。 
				 | 
	
	二、课程简介 
	(简述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字数控制在200字左右)
	本课程是为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学科选修课。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掌握必要的管理学基本知识和实用的组织管理分析技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管理意识和思维方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个人满意度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性,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课程目标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目标:(提出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用掌握、理解、了解、具有等动词表达不同程度的学习要求,其中主要知识点和技能应分别不少于5个方面。)
	掌握了气质的涵义及生理机制,把握典型气质类型的主要行为特征,掌握气质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掌握性格的涵义、结构、特点和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以及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把握各种性格类型的主要行为特征,了解A型性格的形成、危害和矫正方法,掌握气质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掌握能力的涵义,能力与知识、智力的关系,把握能力的个别差异,掌握能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了解需要、动机、激励的涵义、种类和特点,掌握各种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理解群体的涵义、分类和发展阶段,把握影响群体行为绩效的主要因素,掌握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和作用。
	理解群体沟通的涵义、分类和网络形式,认识群体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及作用,掌握改善群体沟通效果的对策。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或理解某种现象发生或产品的生产过程,掌握思维、观查、测量、分析、研究、检验、评估等方法)
	理解个性发展、组织行为、组织管理的基本内容。熟悉组织管理的目标和程序,理解激励、沟通的方法与手段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加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的教育)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在注重对学生管理与组织意识培养的同时,强调学生对组织行为的理解,培养组织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对先修课程的要求以及对后续课程的影响和作用)
	本课程要求在先修数学课程时,掌握管理学基本知识,在先修管理学原理课程时,熟悉企业基本运作过程;将为后续课程提供组织管理分析的思维和技术。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王晶晶主编. 组织行为学.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2、参考书:
	1、竺乾威、邱柏生、顾丽梅主编:《组织行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张  德主编:《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俞文钊著:《管理心理学》(上、下册),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4、苏东水著:《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六、课程进度表 
	(按照本课程整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将课程进度安排细化至每个教学周。课程进程避免按照章节目录方式罗列,而应按照教学的内容结构,提炼出每周的教学主题,按照教学主题方式列出,帮助学生对课程的总体结构有更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了解各主题的要点、重点及要求。)
	 
	
		
			| 
					周 
				 
					次 
				 | 
					教学主题 
				 | 
					要点与重点 
				 | 
					要求 
				 | 
					学时 
				 | 
		
			| 
					1 
				 |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 
					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学生应该明确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2 
				 | 
		
			| 
					2 
				 | 
					本章是个性差异与管理的基础性内容。 
				 | 
					了解气质的涵义及生理机制,把握典型气质类型的主要行为特征,掌握气质、性格、能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等重要内容 
				 |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气质、性格、能力理论 
				 | 
					2 
				 | 
		
			| 
					3 
				 | 
					本章主要分析 情绪、情感与调节。     
				 | 
					 理解情绪、情感的基本概念,了解情绪、情感与调节及其在管理上的应用 
				 | 
					需要学生重点掌握情绪、情感与调节及其在管理上的应用 
				 | 
					2 
				 | 
		
			| 
					4 
				 | 
					本章主要分析 知觉与归因。     
				 | 
					 理解知觉与归因的基本概念,了解知觉与归因及其在管理上的应用 
				 | 
					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知觉与归因及其在管理上的应用 
				 | 
					2 
				 | 
		
			| 
					5 
				 | 
					本章主要向学生讲述工作态度与管理  
				 | 
					了解态度的形成与测量及其在管理上的应用 
				 | 
					学生需在明确态度概念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态度的形成与测量 
				 | 
					2 
				 | 
		
			| 
					6 
				 | 
					本章主要学习需要、动机、激励的概念与理论 
				 | 
					了解需要、动机、激励的涵义、种类和特点,掌握各种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 
					学生需要掌握掌握各种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 
					2 
				 | 
		
			| 
					7-10 
				 | 
					群体心理与群体沟通 
				 | 
					理解群体的涵义、分类和发展阶段,把握影响群体行为绩效的主要因素,掌握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和作用。 
				 | 
					理解群体沟通的涵义、分类和网络形式,认识群体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及作用,掌握改善群体沟通效果的对策。 
				 | 
					8 
				 | 
		
			| 
					11-14 
				 | 
					领导行为与理论 
				 | 
					理解领导、领导者、管理者的涵义与区别,把握领导者影响力的涵义、内容和 
				 | 
					提高领导者影响力的途径,理解和掌握领导有效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意义,了解领导有效性理论的新发展。 
				 | 
					8 
				 | 
		
			| 
					15 
				 | 
					组织设计与变革 
				 | 
					掌握组织、组织设计、组织文化的基本知识,  
				 | 
					理解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了解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实践。 
				 | 
					2 
				 | 
		
			| 
					16 
				 | 
					机动 
				 | 
					  
				 | 
					  
				 | 
					2 
				 | 
	
	七、教学方法 
	(任课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及讲授本课程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结合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根据课程特点、教师自己的体会和往届同学的学习经验,告知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方法,认知策略。告诉学生如何利用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2、学生必须阅读的论著,建议学生阅读的论著。
	 
	3、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掌握本课程内容,学生在课内与课外所要花费的最少时间为6小时
	 
	4、学生的上课、实验、讨论、答疑、提交作业(论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的等方面的要求。
	上课要认真听讲、讨论要积极发言、答疑要积极参与、提交作业 按时完成、期末考试全面复习。
	5、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要求。
	(说明课程结束前1-2周内,按照学校统一安排,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回答调查问卷,实事求是地对本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学生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九、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说明课程成绩评定的方法、内容及评定标准,使学生清楚考核要求。) 
	
		
			| 
					考核内容 
				 | 
					评价标准 
				 | 
					权重 
				 | 
		
			| 
					到堂情况 
				 | 
					全勤 
				 | 
					5% 
				 | 
		
			| 
					课堂讨论 
				 | 
					积极参与 
				 | 
					5% 
				 | 
		
			| 
					完成作业 
				 | 
					全A 
				 | 
					20% 
				 | 
		
			| 
					实验(实训) 
				 | 
					  
				 | 
					0 
				 | 
		
			| 
					单元测试 
				 | 
					  
				 | 
					0 
				 | 
		
			| 
					期末考核 
				 | 
					                 期末考核满分 
				 | 
					70% 
				 | 
		
			| 
					考试方式 
				 | 
					开卷■     闭卷□   课程论文□    实操□ 
				 | 
	
	  
	十、院(系、部)教学委员会审查意见 
	
		
			| 
					  
				 
					  
				 
					我院(系、部)教学委员会已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审查,同意执行。 
				 
					  
				 
					  
				 
					院(系、部)教学委员会主任签名: 孙 振 忠          日期: 2014  年 2 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