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液压与气压传动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中等复杂程度的液压系统和气压系统的设计,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将来从事机械产品的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设计等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目标
1、 掌握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了解气压传动的基本知识。
2、 熟悉常用液压元件和回路的工作原理,了解其主要性能和应用,合理选用液压元件和回路。
3、 根据机械设备液压系统图,具有对一般液压系进行调试和故障分析的初步能力。
4、 具有设计一般机械液压传动系统的初步能力。
5、 了解常用气压元件和回路的工作原理、主要性能和应用、合理选用气压元件和回路的方法。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前导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
后续课程:有关学科基础课。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液压与气压传动与控制》,张玉莲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2、参考书:各种《液压传动》教材及其他辅学材料。
六、课程进度表
    
        
            | 周 次 | 教学主题 | 要点与重点 | 要求 | 学时 | 
        
            | 1 | 绪论 | 液压传动原理 | 概括了解本课程,理解液压传动的原理 | 3 | 
        
            | 2 | 液压流体力学基础 | 液体动力学 | 熟悉液体静压力规律及其液体动力学 | 3 | 
        
            | 3 |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 |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及选型 | 掌握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及选型办法。 | 3 | 
        
            | 4 |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 |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及选型 | 掌握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及选型办法。 | 3 | 
        
            | 5 | 液压缸 | 液压缸的结构 | 能正确理解液压缸的结构特点 | 3 | 
        
            | 6 | 液压控制阀 | 方向控制阀阀 | 掌握常见方向控制阀的工作原理及在液压回路中的应用 | 3 | 
        
            | 7 | 液压控制阀 | 压力控制阀 | 掌握常见压力控制阀的工作原理及在液压回路中的应用 | 3 | 
        
            | 8 | 综合实验 | 综合实验 |   |   | 
        
            | 9 | 液压控制阀 | 流量控制阀 | 掌握流量控制阀控制速度的原理及相关应用 | 3 | 
        
            | 10 | 液压控制回路 | 方向控制回路 | 掌握换向回路、锁紧回路 | 3 | 
        
            | 11 | 液压控制回路 | 压力控制回路 | 掌握调压回路、减压回路、增压回路、卸荷回路等 | 3 | 
        
            | 12 | 液压控制回路 | 调速回路 | 掌握节流调速回路;容积调速回路 | 3 | 
        
            | 13 | 液压控制回路 | 多缸动作控制回 | 理解多缸动作控制回路的工作原理 | 3 | 
        
            | 14 | 综合实验 | 综合实验 |   |   | 
        
            | 15 | 液压辅助原件 | 液压辅助原件 | 了解蓄能器、滤油器、油箱、温度调节装置、油管和管接头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3 | 
        
            | 16 | 复习 |   |   | 3 | 
    
七、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学方法是决定施教效果的主要因素。
培养学生的分析液压回路的能力为核心任务,但这种能力的形成是艰苦的,绝非一蹴而就。为达教学目的,适度强化、逐渐推进的教学方式是必需的。在授课过程中,需要适时启用立体几何知识、形象知识库及已学过的知识点。为增强授课效果,有时还辅以手势等示意方式。分析、启发是良好的教学方法,将伴随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是保证施教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本课程特点,将采用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其中包括板图、挂图、多媒体、网络等。板图的作用在于示范;多媒体的作用在于提高授课效率,并使形体视频化、动态化;挂图则与多媒体配合使用,扩大即时信息量;网络用于发送教案、资料以及实现课下互动等。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费解、不易学是本课程的特点,随着教学的推进,会逐渐传导至部分学生,且历来如此。原因来自多方面,如学习内容、态度、方法等,其中态度、方法是关键因素。
态度决定一切。正确的学习态度应是勤字当头,善于思考,知难而上。考虑到课程内容的前后关联性,从学习一开始就要弄清每个知识点,不留学习死角。反之,懈怠与知识链断裂是导致学习滑坡、失败的主要诱因。就学习方法而言,及时的预习、复习、做题是至关重要的,巧用教育资源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可从图书馆借阅有关的辅学材料,扩展学习内容。
2、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根据教学规律测算,掌握本课程内容,学生在课内外应花费的时间比大致为1:1.5~1:2 。具体地,每周课内平均3学时,课外约为4.5~6学时。
九、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 考核内容 | 观测点 | 权重 | 
        
            | 到堂情况 | 迟到、早退、旷课 | 5% | 
        
            | 课堂讨论 | 态度、效果 | 5% | 
        
            | 完成作业 | 次数,质量,是否按时,是否抄袭 | 5% | 
        
            | 实验(实训) | 态度、效果 | 5% | 
        
            | 单元测试 | (按正误情况定) | 5% | 
        
            | 期末考核 | (按评分标准定) | 75% | 
        
            | 考试方式 | 开卷□     闭卷■   课程论文□    实操□ | 
    
 
十、院(系、部)教学委员会审查意见
    
        
            | 我院(系、部)教学委员会已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审查,同意执行。 院(系、部)教学委员会主任签名:   田君          日期: 2015 年 9月1日   |